历史评析:小人李斯           ★★★
历史评析:小人李斯

中央电视台《百家讲坛》正在热播孙立群先生讲述的李斯故事,很有意思,分析看来李斯是小人,但不是小人物。

他悟性不低。年轻时,在楚国上蔡做一名小吏。有一天,看到茅厕里的老鼠吃的是脏东西,还要被人来狗往弄的惊恐不宁。而官仓里的老鼠,吃的是粮食,住的是大房子,还不受人来狗往的惊扰。同样都是老鼠,却境遇迥异。

这事让李斯感慨万千,觉得人生如鼠。

于是,就跑去跟荀卿学帝王之术,一门子心思要做人上人。在他看来,垢莫大于卑贱,悲莫甚于贫穷。

等到学成辞行时,这个急于往上爬的青年,初次显露了他的战略眼光:楚国国王不值得效劳,而六国又弱,没有自己可以建功立业的基础,应该投奔秦国。

大概也算是机缘巧合,公元前247年,李斯到秦国的时候,正赶上庄襄王死了。他去投靠宰相吕不韦,相国慧眼一看,觉得人才难得,就给了份宫里的差事。一天,李斯游说秦王抓住机遇,灭诸侯,成帝业。嬴政很欣赏,就封他为长吏,并采纳了他的计谋。由于表现不错,很快当了秦王的客卿。

吕不韦被嬴政罢相的前237年,闹出了郑国渠案。这郑国和吕不韦一样,也是韩国人。他到秦国鼓吹修渠,是为了消耗秦国国力,以期曲线救国。于是,宗室大臣都乘机劝嬴政:各国来秦国做事的,大都是间谍,把他们统统赶走吧。

于是秦王下了逐客令。

来自楚国的李斯,也在驱逐之列。

他老兄可不甘向命运屈服,上了著名的“谏逐客书”,直截了当地说逐客不对。一番引经据典,条分缕析人才强国的道理。

这嬴政暴而不昏,很有战略眼光,看了李斯的上书,取消了逐客令。李斯官复原职。

帝国建立之初,丞相王绾主张分封诸侯。大臣们都觉得王绾的意见不错,惟独廷尉李斯力排众议,反对分封。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意见,将天下分为三十六郡。

从郎、长吏、客卿,到位列九卿之一的廷尉,再到宰相、通侯,李斯官越做越大,但心也一天比一天黑,手一天比一天毒。

公元前213年,齐人淳于越又提出了封建的问题,弹起了师古的老调。李丞相上书阐述了禁私学、焚禁书的政见。在中国历史上,其影响不亚于他赞成郡县反对封建的议论。

他说,在历史上,诸侯林立,天下散乱,谁也不能够一统,因此思想纷纭,认识混乱。说什么事情的时候,总喜欢讲,过去都是那么做的,现在怎么能够这样做呢?这是道古以害今。人们都觉得自己学的那一套最正确,并拿它来评价朝廷的制度和政策。现在形势不同了,天下都是陛下的,别黑白而定于一尊。如果一听到政令下来,每个人都用自己学的那套思想理论去分析、批评朝廷的政令,信奉儒家的有一套见解,信奉道家的又有另一套说辞。人们都用自己的思想去看待朝廷的政令,而不能以朝廷的立场和观点去分析朝廷的政令。放任这样发展下去,朝廷就麻烦了。入则心非,出则巷议,朝廷的威信会下降,而民间那些政见相同的人就会臭味相投,结成党羽,任由他们对朝廷说三道四,这个国家还怎么管理呢?

李斯觉得,还是干脆禁了的好。所有不是秦国编撰的历史记载,民间藏的《诗》呀,《书》呀,还有什么百家语呀,都下令让地方官统统烧掉算了。谁要是敢谈《诗》、《书》,就拖到大街上杀了,再把尸体扔在街上示众。那些胆敢以古非今的人,就灭族。官吏知情不举,同罪。如果命令下达三十天还没有烧,脸上刺字,弄去修城墙,进行劳动改造。以后谁想学法令,要以吏为师。朝廷怎么说怎么做就是了!从而实现以朝廷之思想为思想,以朝廷之立场为立场。朝廷之外无思想,朝廷之外无立场。

如果不焚书禁言,人民生活不断提高倒也罢了,万一经济倒退或者停滞,老百姓又有意见,那可就麻烦大了。百姓老想着朝廷的过失或者错误,甚至还看到明明有人提出了他们感到正确的意见,朝廷却无动于衷,且不说那些自以为知道国家怎么治理的人会萌生取而代之的念头,就是想如何让朝廷少犯错误,或者朝廷犯了错不想改也有办法强制它改,如此等等。仅仅这些胡思乱想就让朝廷吃不消。本想传诸万代的皇帝位置,靠什么保证呀?

当然,李斯建议医药、种树之类的书不要烧。专制而不忘发展经济,肚皮政治丢不得啊。此外,卜筮的书他也建议留着不烧。他李斯反封建,可不反迷信。

用明代李贽的话说,李斯实在是下手太毒。

可秦始皇从恶如流,在奏折上批示:“可”。秦始皇后来就卢生事件还说“吾前收天下书不中用者尽去之。”这话可算是对李斯奏折的深化。想想看,儒家说墨家长,道家攻儒家短,这样争来吵去,像白马非马那样的东西,能够让秦国富强,粮食增产吗?留着这些东西又有什么用呢?而法家的思想理论,指导秦国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。实践经验证明,无论是儒家、墨家、道家还是别的什么思想,都行不通。难道还要留着他们弄的秦国不得安宁吗?

浩劫开始了。

等到司马迁要写《史记》,困难就大了。因为历史记载独藏于周室,一烧自然也就干净、彻底,不像《诗》、《书》还有私人偷偷藏了下来。所以司马迁写到这事时,连连感叹:可惜呀,可惜!而剩下的《秦记》,既不载日月,又写的很简单。

只是这一烧,秦朝国运也不见兴隆,倒是没几年就彻底亡了。就这事,晚唐章碣还写了句“坑灰未冷山东乱,刘项原来不读书”。焚书这事,成了反面典型。

不过,秦政的实践也表明,专制主义不能与教条、僵化划等号。李斯所讲禁学焚书的道理,在他自己看来,恐怕还是变法呢:五帝不相复,三代不相袭,各有各的治国路数,原因在于时代不同了。现在陛下要建万世之功,淳于越说的那些三代之事,怎么能够因循效法呢?现在读书人不以现在的政令为是非,而是热衷学古,并用那一套来否定现在的政策和制度,这实际上是混淆视听,惑乱百姓。我们的帝国再也不能这样下去了!

只是一听别人讲三代如何就烦的李斯忘了,他的禁私学,以吏为师,就是回到了学在官府的时代。冷不丁,革新变成了复古。如果孔子活在那个时代,是不可能收三千弟子来谆谆教诲了。

焚书之后,李斯权倾一时。儿子娶的都是公主,女儿嫁的都是秦公子。大儿子李由回咸阳,大小官吏都来相府拜望,门庭若市。李斯开始担心物极必衰。

公元前210年,秦始皇巡游,死在了沙丘。李斯怕出乱子,秘不发丧,只有跟着秦始皇一块出去的胡亥、赵高等人知道。开始赵高拉拢李斯跟胡亥干,他死活不答应。等赵高说,一旦扶苏当了皇帝,宰相位置可就是人家蒙恬的了。无论是才能,还是功劳和谋略,你能跟人家蒙恬比吗?再想想你跟扶苏的关系,有人家蒙恬那么铁吗?

李斯动心了。

于是他们三人密谋,诈称李斯在沙丘得到秦始皇的遗诏,立胡亥为太子,并把扶苏、蒙恬赐死。

胡亥上台后,局势急转直下。民不堪命,盗贼蜂起。李斯想提建议,秦二世也不让他提。

有一天,胡亥觉得,像尧、禹那样,辛辛苦苦,实在没意思,他们拥有天下,却都干的不是贤人所应该干的。在他看来,贤人拥有天下,不过是专用天下来让自己享受而已。于是,他就问李斯:“吾愿赐志广欲,长享天下而无害,为之奈何?”

李斯为了保全爵禄讨好皇帝,就写好答案交上去。

在他看来,皇帝应厉行督责之术,使臣民不敢不竭尽所能服侍主子,从而达到“独制于天下而无所制”。他引用申子的“有天下而不恣雎,命之曰以天下为桎梏”,并加以发挥。说什么像尧、禹那样苦形劳神,勤政为民,天下就成了桎梏。有天下不自己享受,还一心一意想着百姓,日理万机,那是黔首之役,哪有什么贵气可言啊!他还说,贤明的君主能够深督轻罪,罪轻罚重,这样一来,老百姓就不敢犯罪了。总而言之,君主就是最高的目的。

如此这般一番赤裸裸的暴政理论,秦二世看了很是欣赏。于是,官风为之一变。会搜刮的是好官,杀人多的是忠臣。那年头可真是白色恐怖啊:“刑者相半于道,而死人日成积于市”。

不过此时的李斯大概还没有想到,自己鼓吹的严刑峻法很快也会落到自己头上。

公元前208年,李斯被赵高诬陷谋反,刑讯之下,屈打成招。可这位左丞相委屈之中,觉得自己无限忠于朝廷,既无反心,也没反骨,还幻想着能够上书,皇帝一醒悟兴许就赦免了他。

历数自己劳苦功高的申诉材料交上去了,可赵高压着不报:“囚犯怎么还能上书呢!”

这年七月,出了牢门的李斯,看着二儿子说:从今以后,就是想牵着黄狗,和你一起,从老家上蔡的东门出去,打打野兔,可哪里还有机会啊!

于是父子相哭。

李斯的下场很惨:受过五刑之后在咸阳被腰斩了,还被诛了三族。

造成这种野蛮,也有李斯的一份功劳,只是李斯到死也没有死明白。

超市管理  摘编

  • 上一篇文章: 怎样区分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

  • 下一篇文章: 历史故事评析:晋人为何爱骑牛
  • 版权所有:杭州鸿阳超市管理咨询有限公司
    中国浙江杭州市上城区江城路243号(注册地)·杭州西湖区三墩文星路18号A座101厅(办公地)
    热线电话:0571-88942294